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叶碧华 实习生赵婧轩 广州报道
后疫情时代,随着人们居家时间变长,对家的智能化关注度越来越高,智能家居行业蓬勃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到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从2608.5亿元增至5800.5亿元。
智能家居受到消费者广泛青睐,但其实际使用体验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智能家居大多是以智能单品为核心的单点智能,简单系统,初阶场景,连接上多以‘点控点’为主。”近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业务CEO余承东指出,目前智能家居缺乏系统级场景联动,在他看来,全屋智能的本质是空间交互革命,有望成为传统智能家居的破局之道。
套系化助推全屋智能普及
去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信部、公安部等十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2年底,数字家庭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基本健全,到2025年底,构建比较完备的数字家庭标准体系。数字家庭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智能在过去是小众的,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更多群体开始关注智能化产品;从小众人群、极客群体,到普通用户,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智能化产品。”云米科技创始人、CEO陈小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智能家居消费正呈现出泛人群化的趋势,随着受众面越来越广,预计在未来一到两年内中国智能家居的普及率将迎来较大提升。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智能化的理解和期许也在提高,对智能家居的需求更加明确。“用户希望家是一个整体,而非一个个设备孤岛。”陈小平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上不缺智能产品,但多为灯具、空调、冰箱等单品,各品类品牌自有其一套智能交互系统,单品间难以连接互通,甚至让使用步骤更为繁琐。
近年随着家电套系化趋势凸显,过去因为不同品牌家电而难以实现的全屋智能反而变得容易。“近两年越来越多用户会问,这个房子给我一套都搞定需要多少钱?”陈小平发现越来越多消费者希望能够获取一站式、一整套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在他看来,行业的最大变化,就是从过去卖产品变成了卖解决方案。今年,云米聚焦一站式全屋智能解决方案。
无独有偶,3月16日华为也对外公布了其最新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余承东直言:“华为终端业务未来五到十年的一个长期战略,就是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据其介绍,华为全屋智能正从住宅领域延伸至医疗、教育、办公、酒店全空间,目前已经与世茂、绿地、金茂、远洋等地产商战略合作。
海信冰箱国内营销总经理薄元勋认为,随着全屋智能的普及,用户对智能已经不是概念上的狂热,而是追求能否真正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痛点,带给生活更多的便利进而提高生活品质。
一系列动作无不显示出智能家居的下一个战场将是“全屋智能”。IDC最新数据显示,2021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3亿台,同比增长14.6%;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将以21.4%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在消费市场的推广将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用户体验仍待提升
今年以来,智能家居领域动作频频。1月,欧瑞博宣布完成新一轮总金额达10亿融资,计划用于智能家居产品与系统创新、全宅智能操作系统及AIoT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投入以及智能家居生态与零售平台的构建。2月,海尔先后与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战略合作,全面加速场景品牌三翼鸟体验店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从目前全屋智能的玩家来看,既有海尔、美的、创维、云米、索菲亚、欧派等家电家居企业,也有小米、华为等致力于打造智能生态的企业,此外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阵营则选择流量 生态路线,聚焦在如智能音箱等少数智能单品上。
虽然全屋智能前景可期,但当下仍有不少痛点和挑战。根据CSHIA数据,2019年我国全屋智能家居落地套数约超过20-40万套,2020年全屋智能落地户数达到约30-50万套,仅占新开发楼盘的1%。面对全屋智能这样的“新物种”,出于对使用效果、数据隐私安全、安装成本三大痛点的担忧,消费者从认识到购买仍存在一定时间周期。
在陈小平看来,目前智能家居主要有两大普及瓶颈,“第一个是产品智能化有什么用,产品最终要帮用户解决问题;第二个是要有服务能力,用户买回家不会用怎么办?”他认为,技术是智能家居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厂商的技术投入将直接决定产品是否有用、好用。
以语音交互技术为例,虽然已经广泛应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用户通过智能音箱控制时,每次都要回到音箱附近,又比如唤醒设备时,有时会出现多设备同时相应的状况,体验混乱。
全屋智能意味着需要不断突破和升级技术来实现家居连接和场景交互。据悉,华为正引入工业级通信连接技术PLC用于家庭物联网,将智能驾驶的毫米波传感技术应用于智能家居感应。而云米则从无感组网、空间感知、主动智能、自然交互四大方面继续深耕全屋智能解决方案。
“接下来我们会围绕‘智慧家’不断打磨现有产品,在已有的60多个大类全屋智能产品上做迭代升级与软件体验的优化。”现在用户购买智能家居产品占比在5%-8%,陈小平预计,随着消费者教育、行业技术等不断向前,未来一到两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5%。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