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长江、黄河上游。这里有无尽的山脉和浅浅青草,以及高阔的蓝天白云。当阳光铺满整个大地的时候,将一切镀上神秘的金色,这里便成了心灵的一方净土,能让你摆脱尘世的喧嚣与繁华,若在路碰到当地人,他们朴素的衣着和红扑的脸颊,会让你有种说不出的满足和心安感。这里的民居建筑名叫碉房,外部古朴雄健,内部精细隽永,不但宜居并且极具宗教色彩,它是当地藏民在生产发展中探索出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引以为豪的象征。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或“宗卡尔”,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碉房是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当然,甘南也不例外。《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就有“累石为屋”的记载,由此可知藏族碉房,自东汉以来就已经形成,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自汉以来,碉房逐渐成为凝重、沉稳的民居风格,以表现藏族人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崇高的审美倾向。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甘南藏式碉房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碉房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碉房虽然外部有很厚重的石墙或土坯墙,但内部仍为木构架承重,平房的屋面及楼房的楼面荷载皆由简支梁的梁柱系列支承。木料长度一般限制在2米左右,导致碉房普遍以2米见方的柱网为单元,组成2米X4米、4米X4米、4米X6米等几种平面,而寺庙殿堂等可采用6米X6米至6米X9米等较大距离的柱网,建筑层高一般为2.3米左右,适合藏区的干寒气候和符合藏民习惯于游牧帐篷低矮空间的传统,经堂可至2.8米左右或5米以上。
木构架系由木柱承托短跨大梁,梁上纵向密排楞木(密肋),作为屋顶的椽木或楼层的搁栅,梁柱之间都是掸接,有时在墙廊或室内的柱头上加设替木,以使大梁交接处更为稳固。木柱一般为方柱,有多种形式的截面,如方、圆、八角、亚字形等,柱身下大上小有显著收分,柱顶部刻出柱披或莲瓣及大斗等,替木做成圆角或波浪状。大梁部分是复杂的合梁,由盖板、间枋、连珠枋、莲瓣枋、花牙枋(亦称蜂窝枋、金刚结枋,为外观呈现层层堆叠的小木块状的装饰仿)等组成,上部横搭椽木。
和农村碉房不同的是,城市碉房一般是二至三层的横向楼房,下层为起居室、客房、卧室和贮藏,上层除卧室和贮藏外,必设经堂,为室内装修重点所在,四壁贴护墙板,后墙有制作精细的佛龛,绘彩画,活佛等贵族府邸更是雕梁画栋、沥粉贴金。贵族的碉房常内带天井小院,或是在主屋前接一圈廊子或廊屋,围合成或大或小的廊院。大部分房间是带一根中心柱的4米X4米标准间,布局紧凑,造型严谨。
甘南藏式碉房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和蓝天白云,青草牛羊一道,座座碉房富丽而粗犷,凝重而沉稳,在热烈的阳光照耀下,所有的色彩交相辉映,犹如一首首或古典、或浪漫、或现代的交响曲。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须知:非遗项目、图片、视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