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日记 >

敦煌壁画中的家具「中国古典家具文化」

汉代以前,人们席地而坐,使用的几案都是适应席地而坐的低形家具。

汉代时各种案的名称很多,如:食案、书案、奏案、香案供案等。以食案数量最多。食案大多形体较小且轻,史书中常有食案的记载。

西汉 漆案及餐具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艺文类聚》:“燕太子曰:太子尝与荆轲等案而食”。《后汉书、梁鸿传》:“孟光举案齐眉,不敢于鸿前仰视”。

汉代时,皇后五日一朝皇太后,亲奉案上食。由此可见食案轻巧灵便,举案齐眉是非常轻松的事。

西汉 彩绘漆案 江苏扬州西湖乡胡场出土

汉代还有一种较大的案,用途较广,读书、写字、宴饮都可使用。

它和专用的食案不同,食案往往在边沿做出高于面心的拦水线。而这种案不但案面平整,且案足宽大,并作成弧形。一般用途不同,名称也各异。

汉 曲栅式雕足漆案 江苏连云港唐庄汉墓出土

读书、写字的叫书案,皇帝上朝及各级官吏升堂处理政事的案叫“奏案”。

如《后汉书·江表传》载:“曹公平荆州,仍欲伐吴,张昭等皆劝迎曹公,唯周瑜、鲁肃谏拒之。孙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复有言迎北军者,与此案同”。

这类大案,有时也用来作食案用。这类案子,案面多用纸绢裱糊。直到唐代,这种作法还很普遍。

《东观汉纪》曰:“更始韩夫人,尤嗜酒,每侍饮,见常侍奏事,辄怒曰:‘帝方对我,正用此时持事来乎!起,抵破书案。”(《艺文类聚》卷六十九)

东汉后期,发明了造纸。这时期的案面多用纸绢裱糊,直到隋唐时期还使用这种作法。如唐《摭(执)言》所说:“举人多以白纸糊案子面。”

西汉 漆案及纹样图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魏晋至唐五代时期的几,除沿用汉代形式外,品种又有增加。弧形三足几在这一时期内被广泛使用。

敦煌335窟初唐壁画维摩诘经变图、103窟盛唐壁画维摩诘经变图,五代时期61窟和98窟中的维摩诘经变图,坐在高架床上讲经说法的高僧身边都辅设着这种弧形三足凭几。

维摩诘经变图(盛唐)莫高窟第103窟东壁南侧

维摩诘经变(维摩诘部分)局部五代-61窟东壁

弧形三足几由于其弧形的特点,使用时不论左右侧倚或前伏、后靠,都很方便和舒适。

其它如: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壁画所绘人物踞居榻上,胸前置三足曲几,南京象山七号墓出土的陶牛车内的凭几,南京甘家巷六朝墓出土的陶凭几等,都是这种弧形三足曲几。

南北朝出土牛车模型中凭几

南北朝陶凭几 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号墓出土

宋程大昌《演繁露》说:“几者,坐具也,曲木附身以自捧抱。”这种几可以席地坐时使用,也可以放在床榻上使用。说它是坐具,是指坐时所用的器具。

确切地说,仅是辅助性坐具。“曲木附身以自捧抱”指的是专供坐时依凭的曲几。这种几大都较小且窄,几面微向下凹,有的在上面刻花。

还有的不仅几身呈弧形,几面也呈弧形,下附三足,坐时置于身边,侧坐靠倚,甚可人意。总而言之,这类弧形三足凭几在六朝时期使用非常广泛。

这种坐时凭伏的几还有“榰颐”的别名。榰,支撑的意思;颐,即保养、休息之意,榰颐就是为老人而设的凭几。

《通雅。杂用》说:“隋阳帝亲见戒师,有白檀榰颐一枚。”至宋代还偶有所见,以后渐渐不闻。宋代黄山谷《跋闫君校书图》:“有云榰颐一,一人手持卷,左手据榰颐。”就是说的这种几。

宋《维摩居士图轴》中的凭几为侧倚凭几

唐代出现了高足长桌和长案。从唐初到五代有多幅壁画有长桌和长案的形象出现。

从初唐335窟北壁维摩诘经变图、103窟(盛唐)、晚唐138窟,五代61窟、98窟的维摩诘经变图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案。

维摩诘经变图(盛唐)莫高窟第103窟东壁南侧

造型为一板为面,两侧以数根弯屈的竖棍安装在案面两端缩进一些的位置,案足系一横木,与弯屈的数根竖棍相连。两侧案足有明显的外叉,显得异常稳重端庄。

还有一类是长条形四面平式,此类多带桌围,桌上摆放供物,用途与前述长案相同。在盛唐的药师经变、观无量寿经变,中唐158窟天清问经变、159窟维摩诘经变,晚唐138窟维摩诘经变,五代壁画61窟经变品、98窟的维摩诘经变和思益梵天经变中所描绘的长桌,都属于同一类形。

中唐158窟天清问经变图

61窟东壁酒肆

这类长桌在唐五代时期的绘画、石刻及墓葬壁画中也多有描绘,如:唐代卢楞伽六尊者像第三拨纳拨西尊者象中所描绘的长桌,装饰都很华丽,绝非普通平民百姓所用之物。

反映唐代平民生活的高足长桌和长案,在敦煌壁画中也屡见不鲜。无论寺庙还是市民,中等以上人家都有使用。从473窟唐代壁画中可以看到这类家具的使用情况。

473窟唐代壁画《宴饮图》(线绘图)

画面描绘的是宴享场面,在帷幄中置长桌一,四边挂以桌围,上陈勺、筷、杯、盘等食器,两边各列长凳,男女数人分坐两旁。从画中人物看,此桌和凳的长度是很可观的。

五代98窟左上角描绘的宴饮图和61窟右上角的宴饮图与473窟描绘的基本相同。

在敦煌85窟唐代壁画中,绘一屠师图,前放方桌二,肉架后面还有一稍矮的长方桌,屠师正站立桌旁持刀切肉。此桌的面板较厚,四腿也较粗壮,腿间无枨,可能是专为切肉的屠房家具。

85窟唐代壁画

从屠师与桌案的比例关系看,其高度与现代家具的高度已相差无几。

临时性和活动性较强的折叠家具在五代61窟楞伽经变中表现,图中两个屠师站立在俎案边,俎面长方形,面下以两组交叉腿作支架,从与屠师的比例看,高度应与现代桌案相等。

楞伽经变(局部)肉铺 五代61窟南壁

敦煌壁画中还有一种桌类家具,分长方和方两种。长者前后看各四腿,两侧看各三腿,共十条腿,方者每面各三腿。每腿足部作出象征鸭子足趾间的璞足。在盛唐145窟北壁、445窟弥勒下生经变中嫁娶和北壁弥勒下生经变图都有描绘。

弥勒上生下生经变右半部分,盛唐445窟北壁,弥勒上生下生经变左半部分,盛唐445窟北壁

从画面场面看不象是平民百姓。可以想象这种家具的档次。这种款识到元代还有使用,大者为桌,小者为凳。明清时期我们的邻国日本还在使用。

关于桌子的起源问题,目前尚有争议。据1975年第11期《文物》介绍,河南灵保张湾汉墓出土一件绿釉陶桌,上置双耳圆底小罐儿,与小桌烧结在一起。桌面长方形,边长140mm,通高120mm。其四足稍高,不同于汉代出土的几案,又有别于坐榻,外形和现代方桌基本相同。

河南灵保张湾汉墓出土绿釉陶桌 《文物》1975年11期

它的出土,在家具界引起很大反响。有人认为桌子出现于隋唐之际,而灵保张湾汉墓方桌的出土,把桌子的起源提前了近800年,并为一些研究家具的学者所接受。

也有人认为它不是桌子,而应叫案,并作了专门的论述。在承认桌子出现在隋唐之际的同时,又指出最早见到桌子的名称则在五代时期,因而唐代以前虽然有了桌子的形象,也不叫桌,而应称为案,说法有其合理性。

河南灵保张湾汉墓出土绿釉陶桌

按照这样的说法,唐代无“桌”名,而有确凿的关于桌子的形象资料,所以才把桌子的出现定在隋唐。

而灵保张湾方桌与唐代屠房俎案都具备了桌子的形象,凭此,完全可以把桌子的起源推到汉代。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普及的过程,汉代有胡床,它是汉代特有的高足家具。既然有高足坐具,那么也不能断定绝对没有高形桌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