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塘沽洋货市场,是华北地区首家专门进行进口货交易的市场。
二十年前想在洋货干个买卖,可以说是一铺难求,就跟当年的大胡同一样,必须烦人托窍才能租着个摊位。
卖家只要有渠道,别管什么汽车、摩托、家电、摄影器材、服装、手表…随便拎一个就能在洋货里赚上一笔。
那年头消费水平不高,老百姓空闲时间也多,再加上市场里假货少,所以买家能捡便宜,卖家生意也好做。
时过境迁,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代购、跨境免税店的落户,假货、骗子的泛滥……洋货这个传统到骨子里的市场早就已经奄奄一息。
但只要当年去过洋货的人,还是忘不了它最辉煌的样子……
洋货市场的前身
洋货市场,一般认为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雏形的,卖家很多是跑船的海员,东西主要来自日本、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都是船员走私后下船贩卖,因为当时中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这些国家,所以欧美的东西并不多见。
最初形成的洋货市场在今天的新洋市场一带,最开始是有几个人往街边一站,看见有人,就从怀里掏出个望远镜这类的玩意儿上前搭讪,有心买的,就会讨价还价,成交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后来这种销售方式被东站偷手机的学会了。
上世纪70年代末,小平同志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塘沽正是天津开放的前沿,天津港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为洋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老塘沽四中西围墙,今天的向阳西街马路边上,自发形成了很多旧货摊,卖家逐渐形成规模后,贩卖的商品也丰富起来:
东芝、日立的电视机、空调、吸尘器,山水的音响,雅吗哈的电子琴,烟、酒、打火机、皮鞋……
最开始的时候没有摩托车,只有自行车,主要集中在四中门口或马路边,卖的都是日本富士、掘井、川琦等牌子的旧自行车,那绝对是不掺假的进口货,卖主都是塘沽人或天津人,外地人很少。
也是从这时起,洋货市场进入了发展期。
洋货市场的初盛
1989年,洋货市场由过去的自由交易场所搬迁到了吉林路一带,由政府改造成了顶棚式市场,棚子周围是一间间的小房子,将摆卖的产品分门别类,逐渐规范经营。
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大发展时期,中国人对新鲜的洋物件开始情有独钟,那阵友谊商场里也卖洋玩意儿,但价格贵得离谱,没人买得起,据说那地方服务员不会外语都应聘不上,说白了就是不接地气儿了,老百姓去那也是看看新鲜玩意,真正能买的起的人少。
红极一时的希尔顿香烟
而洋货市场的洋货虽然也贵,至少能让人接受,尤其是二手日本的电子产品和自行车,成本低的可怜,所以卖家的出价也有很大的划价空间,真有心买的,搭上时间肯定能划不少钱。
洋货市场的客流量在4万人次左右,别说离着100里地的天津人,就连北京、河北、山东等地的人当年都会慕名而来,有的旅行社甚至把洋货当旅游景点,带着游客来淘货,那地位跟现在的古文化街差不多。
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口口相传的人肉广告促进了洋货的发展,也打响了洋货市场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洋货市场的没落
大约在90年代末期,洋货市场开始走下坡路。
洋货市场一开始也有假货,但比例不大,只要眼力好还是能买到好东西的。
但是到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打击走私力度的加大,真正的洋货逐渐淡出了市场,洋货市场贴牌的“洋名牌”,大部分已名不符实。
尤其到后来东北、南方人介入后,虽然经营的产品基本还是老玩意,可假货更泛滥了。
放眼望去全是冒牌洋货、仿造洋货和不是洋货的“洋货”,以至于再往后,去洋货市场根本不再需要眼力,因为那东西根本就没有真的。
但也有“好处”,就是买家讨价还价的余地更大了。
很多人说去洋货砍价要对半砍,但经过各方打听以及亲眼所见,市场里商品的成本,要远远低于要价的50%,至于空间多大,您自行发挥想象力。我反正在高中时陪我哥去那买鱼杆,亲眼看着他最后把价砍到就剩个零头。
除了东西假以外,在严打之前,洋货市场还能找到很多“违禁品”。10米外能打穿听装易拉罐的仿真枪、见缝插针的迷药、偷水的强磁铁……
这些违法的东西有的甚至敢明目张胆的在大街上卖,套个黑色塑料兜,跟平常买的海鲜没什么区别。送到你手上的时候还得加一句“兄弟别在这验货,我这行是卖口碑的。”
各种骗子,各地区的人在这里拉帮结派,大家各自的“专业”也不一样。
迎面一个东北大哥拎着一串大金链子,嘴里嚷嚷着“三块钱三块钱”,你要是嘴欠,上前问一句,他也不藏着掖着,直接就说是假的,然后立马套你脖子上,再告诉你三块钱是一厘米。
最后拿出尺子一量,一共一米多。
能不能脱身就看你造化了。
洋货市场里的人
在主管部门大力度的整顿后,洋货市场终于没了这些“邪乎”玩意儿,“净化”过的洋货,剩下的只有科威特的台灯、法国的香水、俄罗斯的军用望远镜(在这卖东西前面必须加个地名,不能加国内的,你弄个“王串场巧克力”那卖不出去),没有店主不说自己的东西是“精品”。
你要看上一块劳力士,老板一边准跟你吹NB一边报价:
“兄弟这个可是不错,都是好货,一千五。”
“六十行吗?”
“兄弟痛快人!拿走!”
“我那边看看去,一会回来拿。”
而这就是洋货市场的风气,客人偶尔和卖家聊上两句,也都是逗闷子,因为大伙心里都明白:
你卖的不是真的
你也不是真买
嘛钱不钱的
乐和乐和得了
于是,人们很少再来洋货,即便来,也不再抱着淘换东西的态度,都是顺脚逛一逛,找寻一种过去的记忆,寻找一下旧时代的特色。
到了2015年,洋货市场被列入滨海新区首批13个整治项目中唯一重点区域治理项目,包括统一更换牌匾、加装统一材质和颜色的玻璃展示柜、货架等。
规整后的洋货市场内,虽然购物环境变得更舒适了,但落寞的局面已难以挽回。
在隆洋百货,柜台里摆着“进口眼镜”、“高档手表”,精品店卖着“奢侈品大牌箱包”,同质化严重的商品不再有竞争力,没人再比产品质量和后期服务,更多的是比谁家的价格更低。
但即使价格低,来这里的人仍然很少,人们都一窝蜂的涌入佛罗伦萨小镇,没人再提起土掉渣的洋货市场。“低价甩”、“转租”的广告无时无刻不在宣告着这里辉煌年代的落幕。
平心而论,无论在哪个商场,倒闭关门都是常事儿。
但对于经历过门庭若市的洋货市场而言,现在只能习惯这种冷清的气氛。不论是老隆洋,还是新洋货商城,摆满货品的店铺门口门可罗雀。
对于洋货市场,我们迟早都要说出那句“再见”,剩下的也许只是时间问题了。
二十年前的洋货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慨叹制造商丰富的想象力。
二十年后再见洋货,时光仿佛在这里定格,东西依旧,只是人气不再,让人不再会有任何购物的欲望。
洋货市场没落的原因有很多,电商冲击、商品同质化、管理不善等等,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
试问曾经那些只想着坑一波就撤的淘金客们,
你们有谁在乎过这座市场的真正命运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