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岗
笋岗村东邻深圳市火车北站,西接笋岗仓库区,北邻田心村,南接桃花园。辖区总面积约0.08平方公里。有建筑物217栋,大部分是笋岗原住村民,总户数有9150户,其中总人口18500人。辖区内有一个社区党委;一个社区工作站和一个社区居委会。辖区主要单位有笋岗街道办事处、笋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笋岗社区工作站、笋岗社区居委会、笋岗小学、太阳升幼儿园等单位。
地名溯源在罗湖区宝岗路笋岗村牌楼上有一副藏头楹联:“笋得甘露绿竹成林年年旺,岗映朝晖青山叠翠代代春”,她向人们描绘了千百年来笋岗村一带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还表达了笋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从笋岗村的门楼往里走,是由上百幢多层楼宇组成的笋岗新村。再往里,在广九铁路一侧,你会发现一处与众不同的广府建筑,这就是笋岗旧村,村民们俗称“老围”。这个“老围”就是元勋旧址。它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洗礼,是深圳历史最为悠久、保存最完好的旧村落,1988年就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确定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笋岗村拥有600多年历史。元王朝将亡时,笋岗开基之祖何真组织村民武装保乡里,并与东莞石冈人王成、陈仲玉等争雄。何真初战败走麦城,逃到深圳北面泥岗村一带避难,看中笋岗这块绿竹成林的好地方,便在此开基辟地,取名笋岗村。他希望子孙后代像竹笋一样越发越多。
今天的笋岗村以及元勋旧址、何氏宗祠等,都已“淹没”在深圳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建筑群中,周边的笋岗物流园区、彩虹大桥、火车北站等,大片的土地都曾是笋岗村地界。新中国成立后60年,笋岗村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昔日的山冈、旱地、水田和竹林已难觅芳踪,600的历史和60年的变迁见证了一段又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当今这个欣欣向荣的时代。
姓氏来源笋岗是何姓村庄,他们都是明朝开国功勋东莞伯何真的后人。何真,东莞县茶山乡(今东莞市茶山镇)圆头山村人,元末当上盐场的一个小官吏。时局动荡,以母亲年老多病为由弃官回乡,聚众自保。他和东莞另一名叫王成的豪杰有矛盾,而王成势力很大,贿赂广州府帅以“用兵割据”为由逮捕何真。何真只好带着全家人从老家逃到泥岗附近的小山附近。 以此为据点,何真联结泥岗、上梅林黄氏、皇岗村的庄氏、下沙村的黄氏等当时的宗族大姓,东山再起。在朱元璋派兵收取广东之前,何真逐渐控制了西起苍梧东连潮惠二州的大部分地区。可贵的是,何真从来不贪恋仕途,也无意割据称王,自动归顺了明朝,岭南的老百姓得以免除兵燹之灾。因为这一功劳,何真被封为“东莞伯”,获赐了大量的良田与钱粮。何真多次被明太祖朱元璋称赞为识时务俊杰之士。此后何真和其子何贵还担任了傅友德、沐英、蓝玉三位骁将的开路先锋和后勤部长,武力征服过“蛮烟漠漠”的云南。
洪武二十二年七月初六,何真逝世,享寿六十七岁。朱元璋亲为文谕祭,在朝百官素服三日。何真死后的第五年,也就是公元1393年,开国元勋凉国公蓝玉被朱元璋以“恃功横暴”的罪名满门抄斩。袭封“东莞伯”的长子何荣因为曾经是蓝玉的部将,也以莫须有的罪名开斩。何真之弟何迪因不满而于同年五月聚众造反,持续了10个月才被镇压下去。何真的八个儿子除何崇逃生之外,其余七子皆死于党祸,何氏家族老幼咸丧,东莞伯何真之何公祠也被夷为平地。何崇一房从此山居岛宿,潜形匿迹。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9)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登基大赦天下,他才敢率子孙返回宝安笋岗村定居,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嗣后发展成4个村落。特别是何真四世孙何云霖创田宅、筑陂圳,造祠宇、修庙堂,建城寨式围屋——笋岗老围。深港地区何氏族人都自认何真第二子何华、第五子何崇之后。
元勋旧址明初笋岗何氏为纪念其祖先岭南名贤何真而建。现存的元勋旧址是明朝中期何真四世孙何云霖兴建,他把何真曾居住过的地方扩建为城寨式的村庄,占地约6000平方米,为全封闭式结构。最引人注目的是围屋正前方书有“元勋旧址”粉红色的石门楼,门楼连着围墙,均由厚大结实的青砖砌成,四角有炮台,放置火炮火药的洞口约半尺见方。村里老人说,原来围屋外还有护河。在元勋旧址一侧,就是被称为“庐江堂”的何氏宗祠。
逃港潮“宝安只有3件宝蚊子苍蝇沙井蚝十室九空人外逃村里只剩老和少。”这首流传于当年宝安县的歌谣,道出了几次逃港浪潮对深圳这个边陲小镇的强烈冲击。
改革开放前的30年,笋岗村像深圳许多大大小小的村庄一样经历了3次逃港潮。与其他村庄不同的是,笋岗村紧临深圳北站,是三趟快车和出口活口货车的休整集结地。于是许多村民利用这个便利逃往香港“捞世界”,为的就是摆脱一个“穷”字。
1957年笋岗村人辛劳一年的年终分配便是分配社里向国家交售公、余粮后的稻谷。由各家挑去自由市场出售再用卖粮所得现款去买些日常必需的咸菜、咸鱼、煤油和盐。这一年,笋岗村有30多名村民逃到香港。
第二次逃港潮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这一次,笋岗村又有50余名村民跑了过去。村里曾担任过合作社负责人的阿仁在饥饿面前也萌生去意。他在一天晚上独自逃到了界河南侧。由于跑出去的大都是精壮劳力,导致生产队长派工都很困难。
第三次逃港潮则是在改革开放前夕,笋岗村一、二两个生产队合起来只不过几百口人这一次竟陆续走了120多人。几次逃港浪潮累计卷走笋岗村200多人几乎是清一色的主劳力。
外逃的村民大都是以茫茫夜色为掩护摸上暂停的运牛、运猪的专列货车甚至藏在列车水箱中冒险随车进入香港。还有人冒险偷渡连命也搭上了。如今,一些当年外逃的笋岗村民都回来安享晚年,问及当年的逃港动机,多数人的回答是“穷怕了!”
社会发展笋岗村七八十岁的老人们都记得,解放前,村民们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家徒四壁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位老人说,笋岗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都穷怕了。
“破四旧”、“文化大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等等都曾经是解放后“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里的“关键词”。当时的笋岗村分为笋岗一、二队。两个队仅有500平方米的平房式仓库两间,中型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3台、耕牛30条和价值约1万元的农具犁耙一批。这些家当合计起来折价总值不到10万元。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笋岗人辛苦劳作一年所得也是极其菲薄的。年终分配如风调雨顺的丰年10个工分勉强可达到2元钱在失收或欠收的年份10个工分值不了1元钱。有一年,笋岗二队的年终分配每10个工分仅值可怜的3角6分钱。除了一些村民有香港亲属接济,生活勉强过得去以外更多的村民省吃俭用地挨日子家里难得传出欢声笑语。
据统计解放后至1979年的30年间笋岗村民新建的私人住房仅有11间平均每3年才建一间。那个年代村里的公共设施和卫生条件也相当恶劣从老围至原新村那段长不足500米的村道便有13条污水横溢的小水沟蚊蝇乱飞,臭气熏天,须掩鼻而过。笋岗村的不少老人都还记得当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言外之意是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人们的生活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笋岗村60岁上下的共和国同龄人多是何真的24代传人也是60年村史的亲身经历者。在他们的记忆中,除了生活的艰辛,还留下了许多童年的美好回忆。许多年龄相仿的同村小伙伴几乎是天天纠集在一起,掏鸟窝、逮田鸡、捉塘虱,别有一番野趣。在成年后,大家整天与水呀泥呀尿呀粪呀打交道,起早贪黑、又苦又累地忙个不停可一看到田地里茁壮成长的庄稼看到生产队晒谷场和家里堆满小山似的劳动果实,都认为值了。这就是笋岗庄稼汉的本色。
1980年,笋岗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一年,笋岗村所属笋岗一队、笋岗二队合并为以自然村为基础的新的笋岗大队;这一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笋岗大片农田和土地开始被特区政府征用。而当时的笋岗大队,大大小小的固定资产算到一起大概只值10万元,而且还有6100元的债务。
不少村民议论说,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卖掉了就等于捆住大伙的手脚,封住众人的嘴巴。长此下去,我们只好在家里愣呆着,伸长脖子等死!而国家征地补偿给村里的好几百万元巨款如何使用,也令人挠头。
“这笔钱不能分,要用来做生意办工厂,要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当时,特区政府鼓励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招商引资搞“三来一补”。看准了行情的笋岗人说干就干。
1981年10月,一名笋岗大队干部介绍了一位肖姓女港商前来洽谈办厂事宜,第一次与港商打交道的笋岗人抓住了机遇,双方交谈甚欢、一拍即合。在不到半月的时间里大队干部又与港商多次面谈,共同商定在笋岗办一间来料加工的毛杉厂,原料来自香港,厂房面积约300平方米,招临工40~50名,月薪在400港元到500港元之间。
紧接着,笋岗大队任命了农民出身的第一个厂长也是笋岗有史以来的第一任厂长——杨起树。他正是笋岗第一家“三来一补”工厂的牵线人。在鞭炮声中,“进记毛衫厂”热热闹闹地开张了。
随后,其它的来料加工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落户笋岗。村里盖起了1500平方米的厂房办起了手袋厂、五金厂,塑胶厂,接着还利用旧房办起了制衣厂。1982年笋岗大队的年终纯收入达39.96万元,比上一年有大幅度的增长。
1984年初笋岗大队改为行政村。1984年底,笋岗企业公司成立,它是笋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的经济实体。到1988年笋岗企业公司已拥有注册资金650万元。1986年8月18日笋岗村委综合大楼落成,命名为“金岗楼”。1987年4月,笋岗村建成西班牙式村民楼63栋,部分村民喜迁新居。1991年,容纳了200多栋独门独院村楼的笋岗新村建成,罗湖区的五套班子都前往祝贺。
据了解,笋岗村的红线用地内已经建得满满当当,这个都市里的村庄如何宝地宝用拓展发展空间,是笋岗人今天面临的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就在笋岗村一门心思发展“三来一补”的时候,在他们出让给特区政府的土地上,一座座大大小小的仓库也在迅速拔地而起。这个由宝安北路、笋岗路、梅园路等干道合围而成的区域,就是后来被誉为“天下第一仓”的笋岗仓库区。从前的山冈、农田,现在早已是仓库林立、各类批发市场扎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旺地。人才市场、汽车市场、家具市场等应有尽有。这是让笋岗人始料未及的。
笋岗仓库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自1982年开发建设,先后建成大型仓库80多栋,总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临时堆场约5万平方米;另有保留的约10万平方米待开发空地,区内有总长12.7公里的三条铁路专用线与广九铁路连接。在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该片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多功能现代化商业化仓库区和全国首个出口监管仓库而闻名海内外,年货物吞吐量最高时达400万~500万吨,被称为“中国第一仓”,为国家外贸进出口和保障香港活鲜产品供应做出过巨大贡献。
随着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昔日城市边缘的笋岗仓库区逐渐成为深圳城市中心区一部分和未来商业的黄金地段。其原有的仓储功能和建设水准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片区内的企业和建筑物的功能也在纷纷转型。许多大型物流企业看中了这地方,争先恐后抢滩入驻。
2000年9月出台的《深圳市“十五”及2015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正式将笋岗物流园区-清水河物流园区确定为我市重点建设的六大物流园区之一,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物流园区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成员单位包括市相关职能部门和罗湖区政府。深圳市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也是惟一位于深圳市中心城区的现代物流园区。园区总规划用地面积4.738平方公里,其中笋岗片区规划用地2.366平方公里。2006年初,罗湖区决定设立深圳市罗湖区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管理办公室,以加快推进园区建设。
2015年6月12日上午,“招商?中外运笋岗城市更新项目”在罗湖区正式奠基,该项目投资额上百亿元,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未来将打造为集超甲级写字楼、高端时尚商业、高档公寓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满足进驻企业与住户便捷出行要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