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介绍苏联的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作战飞机,本次介绍苏联第一种可变后掠翼作战飞机——苏-17战斗轰炸机。
题图为波兰空军正在起飞的苏-22战斗轰炸机
苏-17战斗轰炸机实际是一个系列,包括苏-17及其各种改型,以及苏-20、苏-22的各种改型,外观差异不大。苏-17系列可靠耐用,不断改进强化,至今仍是一些中小规模国家空军的主战机型。
本文约2930字,主要从发展概况、主要特点、型号类别、服役状况、实战应用和基本性能等方面,对苏-17战斗轰炸机做一个简要的全景描绘。大部分内容摘自国外和国内的各种公开信息。
苏-17“装配匠” Fitter
发展概况
苏-17是苏霍伊设计局1960年代研制的可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是由固定翼战斗轰炸机苏-7B发展来的,北约绰号与苏-7同为“装配匠”(Fitter)。苏-17主要担负对地攻击任务,必要时也能执行空战任务。
1960年代初,受当时国际环境影响,苏联空军开始注重战斗机的短距起降性能。现有的苏-7B战斗轰炸机不能满足要求,因而决定研制具有短距起降能力的型号。
波兰空军装备的苏-7B战斗轰炸机
苏霍伊设计局在苏-7B的基础上,将外翼段改成可变后掠翼,以改善起降性能。1966年8月2日,由一架苏-7BM改装的原型机S-22I首次试飞(I表示可变翼),成为苏联第一种可变后掠翼作战飞机。可变后掠翼设计大大改善了苏-7B的起降性能,所需跑道长度仅为原来的一半。
1967年7月9日原型机在莫斯科航空日活动首次公开亮相,当年11月获得正式编号苏-17,随后投入批量生产。1971年开始装备苏联前线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
退役后展示的苏联空军涂装的苏-17M3,挂架上挂满了弹药
苏-17/20/22系列持续生产了约20年,1990年停产,各型共生产约2867架。
主要特点
苏-17三视图
苏-17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7BM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为减小研制难度,减小可变翼变化时带来的重心偏移问题,苏-17较大限度地保留了苏-7B的设计,只把主起落架外侧的外翼段改为可变后掠翼。可变动的部分占总翼展的约60%。
这张照片清晰地展示出机翼各部分的结构
可变后掠翼转动机构配有两套液压系统,后掠角设置为3档,在起降时后掠30度,高速巡航时后掠45度,高速飞行时后掠63度。机翼全部展开耗时19秒,全部收起耗时16秒。可变翼段前缘安装有缝翼,可变翼段后缘安装有襟翼和副翼,翼套后缘内侧也设有单块襟翼。翼套最外侧有两个大型翼刀,后期型在翼套中间增加了一个翼刀。可变后略翼大大改善了起降性能,所需跑道仅为原来的一半。
机体采用传统的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截面为圆形。机头进气,机头两侧各有两片可开闭的辅助进气道。
苏-17是苏联第一种变后掠翼战斗机,其航程和载弹量均超过早期的苏-7B战斗机,并具有坚固耐用和操纵性好的优点,成为苏联第一种真正意义的战斗轰炸机,也受到很多中小国家欢迎。
型号类别
苏-17系列具有非常复杂庞大的改型家族,编号上主要有苏-17、苏-20和苏-22三个系列,外观上差异不大,但后期型号的性能已经有很大的提高。
苏-7IG:“装配匠”-B,苏-17原型机,除外翼段可变后掠角外,与苏-7差别不大,但起降性能有所改善。
苏-7IG,侧面看与苏-7B差别不大
苏-17:“装配匠”-B,初始生产型,1971年开始装备部队。
苏-17M:“装配匠”-C,B型的改型,1971年12月首次试飞,1973年开始装备部队。换装推力更大的AL-21F-3发动机,加大了载油量,达到4430升,改进了电子设备。苏-17系列标志性的机头双空速管也是首次出现在M型上。
苏联空军的苏-17M
苏-17M1:“装配匠”-H,苏-17M基础上强化了对地攻击能力。
苏-17M2:“装配匠”-D,对地攻击型,1976年进入服役,前机身加长0.2米,安装了导航和攻击系统。
苏-17M3:“装配匠”H,与苏-17M1类似,但对电子设备作了重大改进,油箱容量进一步加大,达到4800升。主要在苏联和匈牙利空军服役。
苏-17K:紧急援助埃及的小批量生产型,苏-17M的基础上航空电子设备被降级。
苏-17UM/UM2:“装配匠”-E,苏-17M基础上发展的双座教练型,缩短了机鼻,只装配有一门机炮。
苏-17UM3:“装配匠”-G,双座教练型,具有空战能力,加大了机背以增加载油量,仅右侧装有机炮,装有激光测距仪。
波兰空军装备的苏-17UM3
苏-17UM3K:“装配匠”-G,苏-17UM3的出口型,更换了发动机。
苏-20:“装配匠”-C,苏-17M出口型,电子设备进行了简化,出口到阿富汗、埃及、越南、朝鲜、阿尔及利亚和伊拉克等国。
苏-22:“装配匠”-F,苏-17M2的出口型,1976年开始生产。在机鼻下加装了传感器吊舱,换装了新的发动机,后机身加大,能够携带AA-2“环礁”红外制导空空导弹。
苏-22M3:“装配匠”-G,出口到非华沙条约组织国家,降低了电子设备和发动机的标准。
匈牙利空军装备的苏-22M3
苏-22M3K:“装配匠”-J,苏-17M1的出口型,出口到利比亚。
利比亚空军装备的苏-22M3K出口型
苏-22M3R:“装配匠”-J,苏-17M3的战术侦察型。
苏-22M4:“装配匠”-K,最终改进型,1980年6月试飞,1983年开始服役,并于第二年被西方确认。主要是大幅升级航电设备,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导航设备,但进气锥改为固定式不可调进气锥,最大飞行马赫数降到1.75。全机外挂点增加到12个,最大载弹量达到4吨,可挂载的武器包括R-73空空导弹、Kh-29空地导弹、Kh-28反辐射导弹,以及其他多种精确制导武器。
苏-22M4K:“装配匠”-K,苏-22M4的出口型,出口到捷克、东德、波兰、阿富汗和越南。
波兰空军装备的苏-22M4K出口型
捷克空军装备的苏-22M4K出口型
服役状况
前华约组织的一些国家装备了苏-17系列战斗机,还广泛出口东德、匈牙利、阿富汗、越南、朝鲜、埃及、伊拉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及秘鲁等国。苏联解体前夕,苏-17系列的保有量仍有约1000架。
目前,世界各国的大部分苏-17都已经退出现役。阿富汗、阿尔及利亚、波兰、叙利亚和越南等国家还在使用苏-17/20,阿富汗、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利比亚、波兰、叙利亚、越南和也门等国家还在使用苏-22。
波兰空军的苏-22M4虽然机龄很老,但仍然是主力担当,颜值与战力都不逊色
已经放到博物馆的苏-17M,挂满火箭弹发射巢
实战应用
在19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苏-17是苏联空军的主力攻击机之一,也是最早进入战区的作战飞机之一。参战的型号主要是苏-17M3和苏-17M4。苏-17主要使用FAB系列通用炸弹、火箭弹以及地雷布撒器,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比较少。苏-17后期型号的可靠性和抗打击能力较强,在战争中共损失29架,其中约一半被各种防空武器击落,其余毁于各种事故。参战的苏-17最终都增加了装甲来保护易损部位,并在后机身增加了箔条-红外干扰弹发射器以对付“毒刺”防空导弹。
阿富汗战场上的苏-17M4
此外,苏-17/20/22在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和安哥拉等国家也有规模不等的实战应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空军的苏-20/22是对地作战的主力机型,在防空火力密集地区飞行,损失很大,至少34架被击落。俄罗斯空军继承苏联的苏-17M3还参加了1993年至1995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
基本性能(苏-17M)
尺寸数据
翼展:13.68米(后掠角30°)
10.03米(后掠角63°)
机长:18.76米
机高:4.97米
机翼面积:40.1平方米
机翼后掠角:30°、45°、63°
机翼展弦比:4.75(后掠角30°)
2.49(后掠角63°)
重量数据
空机重量:10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14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7700千克
最大机内油量:3630千克
最大载弹量:4000千克
飞行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1285千米/小时(海平面)
2220千米/小时(11000米高度)
实用升限:18000米
限制过载: 7.5g
作战半径:无
最大航程:2300千米
动力装置
1台留里卡设计局研制的AL-21F-3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76.5千牛,加力推力109.8千牛。
机载设备
SAU-22-1飞行控制系统,PBK-2KL轰炸瞄准具,SPO-3“警笛-10”雷达告警接收机,RV-5雷达高度表等。
武器
可挂载一部SPPU-22-01机炮吊舱,内置1门GSh-2-23型23毫米双管机炮。
共6个外挂点,翼套内侧挂架能挂载两枚R-3/R-13(AA-2“环礁”)红外制导空空导弹,20枚FAB-100炸弹和C24/C50火箭弹等。
苏-17五种常见的外挂模式
本号文章均为个人原创,纯属业余爱好。资料、数据和照片来源于国内和国外网站公开信息,内容可能存在少许错误,欢迎广大军迷朋友评论留言讨论交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